用戶與體驗的距離

文 / Fanny Wang
UX這詞,這幾年就像長輩圖頻繁地出現在生活中,意味著「用戶」很受重視。我以自己3年前當了一次非洲旅客為例,來分享用戶體驗服務設計的感動。

旅行安排,看價格也看價值

當時選定非洲為目的地後,安全考量下決定選擇旅行社安排代替自由行,但大部分的行程都是這樣推薦的:
「XXX全包專案,只要6萬元起」
「XXX 熱銷路線,用旅行豐富人生的優惠價XXXX元」
「征服草原只要10日,早鳥預購價XXXX」
大致上標語似乎都在告訴我該旅行價格低,而不是旅程價值高,實在很難感動我這樣的用戶。直到D旅社僅用兩行文字,真切地說出旅行價值與我的需求:
「在D旅社,你不會從這段旅程中得到五星級的物質享受。
但如果你喜歡冒險,喜歡用初生嬰兒的眼光看世界,喜歡汲取最獨一無二的經驗,D旅社將給你超越五星級的收穫與體驗。
就是我阿,真的就是說我嘛!我形容不出來的需要竟然有人用兩行字釐清了。當下誰在乎它網站UI做得好不好、設計有沒有美感,資訊架構清不清楚,心已被強調價值的行程收買了。當然後續一切細節也能在該網站上找到答案,包含清楚透明的價格,所以行程就這麼決定了。
我想分享的是,用戶可能說不清楚需求,但那需求真切的存在,能釐清並表達價值的業者,跟只強調價格的業者,對用戶來說很不一樣的。

服務接觸點的期待和滿意

旅程前、中、後,旅行社各提供了「很剛好」的滿意度。
旅行前,D旅行社的聯絡人,傳來當地正在遷徙中的動物狀況,令人好生期待。出發前,聯絡人還特地通知我,該團其他15位旅伴來自8個不同國籍,是小聯合國的團隊旅行,能體驗不同文化的視野。

(陪伴我們12天的改裝戰車與旅伴)

旅行中,辛巴威導遊兼司機Doctor與當地地陪,在旅客沒有預期的當下,帶領我們追蹤獵豹捕捉非洲牛羚的驚險現場;在旅客有內急時,迅速找到安全又有遮蔽的草叢當廁所。無論是客戶有所需求還是未期待的事件,只要是能跟客戶有關的接觸點,D旅行社都事先幫用戶策劃好,促成旅客實際體驗還能事後回味。

(導遊兼司機Doctor,拿的是大象半乾的便便。大象消化系統差,有將近一半的食物無法消化,故早期非洲當地人會將大象大便用來做料理補充營養)

旅行後,旅行社的客服持續提供彼此旅伴的回顧相片,以及相關當地報導,都再次提醒我們回憶旅行的美好。這些接觸點在全程服務設計上都出現的「很剛好」。
「很剛好」依舊是圍繞著用戶我的需求,期待內的體驗沒有少,而且也沒有多餘的人事物出現而增加成本造成期待落差。

同理心:「你們可以低調快速地吃飯嗎?」

旅程開端第一站是到市中心商店採買,旅行者第一次在非洲逛大型超市,Doctor給了一小時,而他剛好趁這時間煮午餐,好讓我們消費完可以直接吃飯。吃飯前,Doctor很嚴肅跟語重心長的說,他希望我們幫個忙,在車後的位置上安靜快速地吃完,別端著盤子東走西看,因為,此處街道上有很多吃不飽的孩童,會過來問他:
「為什麼你也是非洲人可是你煮東西給外國人吃,不給我們吃?」
這是令我一直回味又心酸的一句話。同理心在設計思考上被放在第一順位,我們當下既是被服務的用戶,也是此旅程的服務設計師之一,因為我們都想讓這趟旅程安全又舒服,所以當我們的利害關係人Doctor要求一點同理心,我們肯定配合讓旅程各個橋段更完美。

(肯亞郊區的百姓菜市場)

想像激盪Ⅰ:沒有設計師的設計

當我們生活在台灣揶揄非洲沒有飯吃,沒有鞋穿,其實…他們有飯吃也有鞋穿,小孩普遍還會講英文。食衣住行育樂這六項在肯亞是被重視的。你或許會好奇他們玩什麼?
玩沒有設計師的設計阿!

(圖左與圖右:無意中發現的當地玩物)

玩物很純樸,瓶蓋就可以了。不用浪費手邊資源,連那幾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都嚷嚷著想要坐下來玩一把阿!

想像激盪Ⅱ:沒有建築師的建築

說人家沒有建築師是過分了點,但我看到這個鐵蓋代替墊圈(washer)的作法,覺得很有才啊!
試想,如果是其他國家的營建工程師來設計這建築結構,想必會有一張工程圖上面標滿尺寸與公差、材質、歐規美規等等。可是當地居民的需求,不是遮風避雨的房屋,而是一個可以遮陽隔離昆蟲的棲身之處阿!
房子倒了再蓋就好,這才是用戶有限資源下的需求跟解法。

(圖左與圖右: 坦尚尼亞村落的住家一角)

(馬賽人家的養雞場,隨手可得的非洲刺槐除了是長頸鹿最愛的食物,也是天然柵欄)

想像激盪Ⅲ:偏離我們常識的常識

我們拜訪坦尚尼亞這個小村落時,地陪要我們猜眼前這棟草屋是什麼。有人猜兒童遊戲房,有人猜生產房…。沒人猜中。
地陪公開答案是茅房。我們不怎麼意外,大家喔的一聲說,那每次上廁所都要挖洞也真麻煩。這句話真的讓黑人地陪露出黑人問號了:
「挖洞?? 大便完整棟房子抬起來移到別處就好了啊,為什麼要挖洞? 」
(大家恍然大悟後,接著走在這片土地上就很小心了)

(坦尚尼亞人家的簡單茅房,但不是家家戶戶都這樣,也有我們知道的水泥磚頭廁所)

與在地人接觸的怦然心動體驗

D旅行社做到服務承諾,給了旅客獨一無二的在地體驗,也間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。台灣旅行安排習慣將旅客載到定點,給予一定時間後上車再往下一個地點,這樣的做法沒有不好,行程可以一天內帶旅客去了很多地點,但是…總少了旅客跟當地人互動,與未來回憶的黏著溫度。
反觀我們在坦尚尼亞的小村落,其中兩天露營車被晾廣大的荒野上,地陪帶我們全程用雙腳踩在這塊非洲沙地。路上經過當地的實驗稻田、民宅、理髮店跟柑仔店,甚至是小學…等等,這些看似不經意經過的區域,其實是很巧妙的刻意安排。對旅客來說,見證身旁路過的驢子和牛是那麼沒有違和感;民宅曬衣服就像台灣鄉下那樣自然。
對當地人來說,原來有這麼多種不同膚色的人想來非洲;原來旅客走路會累就可以多賣幾瓶可口可樂出品的礦泉水;原來自家小孩真受白人歡迎,用英文應對就可以收到糖果餅乾。
雙方在這趟旅程各取所需,而且還會期待下次見。

(往香蕉園的路,在地孩童吃著異國餅乾,沒有想像中伸手要錢,似乎知道旅客是要去參觀香蕉酒製成)

(民宅外,這戶人家人口數可能很多吧)

這一趟美好的用戶體驗,真要認真寫起來可以寫的跟論文一樣多,希望讀者能親自體驗,所以更多有趣見聞就不再暴雷。3年後的今天我回想被服務的旅程,不但感謝業者的用心,還會強烈推薦給想去非洲的朋友。以用戶淨推薦值(NPS)來評估,這趟應該是高分了。
最後,以上是從用戶角度來看服務,讀者若要看全面性的旅遊服務設計生態鏈,推薦看這篇很有收穫喔:
為【旅遊使用者需求】設計服務生態鏈續航力/ Phoebe L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