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設計之前,要先懂得怎麼過生活

文 / 薛羽婷

事前提要

講一下工業設計的背景

大學工設時期常常聽到標題這句話,但對於一個需要為了買材料的打工仔來說,實在很難有什麼深刻的體會,即便在當時,走訪了許多展覽,把玩從老師手上借來體驗的科技玩具,充其量只能說是開開眼界罷了。
『東西做出來,人家覺得好用就好拉』
「反正會用到,有需要的人應該就會買單了拉」
『這個不就是什麼加什麼而已嗎?這東西真的有人會買喔?』
提出了諸如此類的意見,雖然記憶有點模糊,但依稀記得,結論大概是:
作為一個設計師,沒有辦法體驗生活的本質,接受生活中的資訊與新奇的美好事物,做出來的東西只會流於表象,難以接觸到需求本身
於是我帶著這個問題離開了學校。

我面對生活的焦慮

工作所面臨到的課題,或許就是學校常說的表面解法,任務通常是需要一個A+B,但難有機會去探究背後的脈絡。
對於任何事都想要給個理由,給個原因,想知道前因後果,想按著學習到的步驟來執行所有任務的我,開始把問題拋給自己不斷的問著為什麼。
『這個可以做什麼?』
「我可以做什麼?」
『可以用來做什麼?』
起初這樣做,算是強迫自己不斷的思考,嘗試更多的可能性,但也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。

貓咪憂鬱

陪伴我六年,在我開始變成上班族模式後,出現過度理毛的行為異常,起初以為是我生活模式的改變讓他不安,就醫後,配合醫生用藥與陪玩時間延長,稍稍改善了這件事。但停藥過後的一陣子,也許由於搬家的緣故讓我們無暇關照牠的情緒,此次的範圍擴大到從肚子至雙腳內側幾乎都禿了。
過度理毛的範圍擴大了qq
自責的情緒充滿了我整個人,對於一個讓我重新感受到被需要的對象,卻因為我而陷入憂鬱。
為了想要解決這個問題,我開始問了更多的為什麼。
我陷入了焦慮與自責之中。

就醫契機

貓咪講座

因為貓咪的緣故,前些日子參加了貓咪日常預防醫療講座,像講師請教了貓咪的行為異常,熱情的講師除了分享了行為相關的醫療資訊,也提到貓是很敏感的動物,主人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到牠們,牠們的心理狀態也會反映在生理上</span >,或許尋求動物醫療之前,可以先關注一下自己,還有與貓之間的互動是否良好。

流血的突發事件

工作上的卡關,讓我在每日的睡前都會非常焦慮,既便眼睛在看的是YouTube上的搞笑影片,腦袋裡面還是會不斷的有工作上的「為什麼」、「怎麼辦」插播進來,咬著指甲邊緣的硬皮,也歪著嘴咬著凹凸不平的口腔內膜,直到嘴裡充滿腥味,才意識到不知不覺間弄了一個頗大的傷口。
但這樣的行為已經是我長期以來的習慣,但我從不覺得他是病徵,只當它是一個壞習慣,像是衣服不翻面就丟洗衣籃之類的程度,直到流血事件之後我去查了,才發現原來他是焦慮行為的反射。原來我的行為跟貓也一樣,都是在反映著焦慮本身,只是我沒有意識到,當下感到非常衝擊,邊與先生討論長期與短期以來的異常。
『那我覺得你真的需要看醫生了,我們明天就去吧。』
焦慮的我失眠到早上。

梳理脈絡

在診間候診的時候,焦慮的情緒依舊不斷地冒出,直到透過醫師的說明,離開診間之後,對於自身被焦慮困擾的情況,有了不一樣的觀察角度。

就醫經驗

醫生首先問我,覺得日常受到焦慮的部分有哪些,在聽完我的說明後,最後問了一個我沒有想過的問題。
『那麼,最後讓你決定來看醫生的原因是什麼?我想知道的是,什麼是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?』
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在問自己各種問題,也包括『我到底要不要看醫生?』在焦慮的時候;『我這樣需要看醫生嗎?』在發生某些狀況的時候;「應該還可以撐看看吧」在我情緒過了之後,其實就是這樣一直反反覆覆、死拖活拖也掙扎了好多年,這個問題對我來說,其實答案就是即便我再怎麼逃避問題,生活與現實會收集著這些情緒負債,直至你正視它,然後好好的面對它、解決它。

生活/體質/環境

其實這邊才算是正題qwq
應該說,這段開始才是我想要建議大家可以時常思考的部分。
每個人生活中受到情緒影響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:

影響情緒的三個要素
  1. 個性-當然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,對事物的態度與反應也會有所差異。
  2. 體質-跟個性性質很像,但是是生理上的。
  3. 環境-工作環境、生活環境等等。
這三個部分會交互影響著自身,像是今天要去面試(去新環境),平時就很怕生面試更緊張了(個性),緊張到胃好痛(體質)。這例子應該可以說明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,一般來說,我們在生活上會盡量排除掉讓自己不安的要素,上述的例子也是短時間的案例,面試結束,離開那個事件跟環境,或許就能脫離那個情緒。
但在長期的生活型態中,我們難以改變環境,像是工作環境所面臨到的壓力,生活、家庭等等,都是屬於外在的不可抗力,個性更是自除了與生俱來以及成長經歷所構成,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改動的。
因此,醫療所能介入的部分是三要素中的體質,或許日常中在各種要素影響下依然能維持著七八分的情緒,但今天可能因為某件事情發生,導致情緒累積至九至十甚至更多的時候,藥物的介入,讓情緒可以回穩到七至八分。換句話說,也就是能夠讓你用相對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屬於你的難題,而不會陷在情緒的高點,除了無法好好處理事情之外,可能又會陷入另外一個怎麼沒處理好的負面漩渦。
當然騰出情緒空檔的方式有很多,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達到,也有個體差異之分。在外在環境刺激不斷來臨的現今,情緒保健會是逐步被正視的議題,在找不到方法放鬆下來時,可以嘗試尋求身心科的幫助,藉由醫生的引導,你會更能知道自身容易被影響的部分在哪,進而更了解如何疏通情緒。

設計角度的切入

作為一個設計者而言,需要時常的觀察日常與自身,醫生最後的提問正是我沒想到的action。
Action,是所謂的契機,促使人們改變行為的決策點,在一個什麼樣的內外條件之下,導致使用者願意脫離原先的日常,產生這個決定。在觀察的力量一書中,使用門檻地圖,將使用者的關鍵決策,列為主要的觀察項目。
讓我想到先前在參與一堂使用者研究課程,問卷篩選受訪者時,以幾個不同的契機點作為找尋的方向:
  • A、即將進入但未進入
  • B、有類似行為但拒絕進入
  • C、尚未開發,完全不曉得該領域的人
  • D、曾經使用但是離開
更甚是在決策點間往返的使用者,可以深入去追問詳細的經驗,觀察使用者在使用這個產品之間的內外狀態的改變與心路歷程。站在產品使用的立場,不論是進入或離開,都是值得深入研究並觀察思考的要點,透過這樣深入的觀察,研究實際影響使用者決策的內外因素,或者可以從而發現一些不一樣的價值。

自我調適

距離我初診到現在差不多快一個月,手機上的睡眠記錄終於有五個小時以上的紀錄,情緒上也鮮少有焦慮到爆炸的情況,而是能夠靜下來思考,現在應該要怎麼處理,然後,貓咪的毛在我吃藥後的一週後,慢慢的長出來了,雖然還有點稀疏,但我們都在穩定的變好中。
複診的時候醫生提到,像我這樣長期處於爆炸性的焦慮底下,在得到這個情緒餘裕時,要練習著去運用它,試著運用這個透過藥物得來的空間,好好的掌握好自己的情緒,這是醫生給我的下一個課題。
原先認為這方面的醫療都需要不斷諮商,因此也有詢問這部分,但醫生認為我的情況需要先整理好情緒。要先整理好情緒,才能面對心中更深的問題,不然可能會陷得更深。
目前的我,雖然還是保持著不斷思考的習慣,但不會咄咄逼人的質問自己,能夠好好的去思考問題本身,雖然偶爾還是會有點鬼打牆,不過整體來說,正在穩定的改善當中。

結語

回到本文的題目『做設計之前,要先懂的怎麼過生活。』
做為規劃各式體驗的設計師,更要懂的生活,不管是自身的生活,外在社會環境的課題等等,都是建立在個人本身的情緒穩定,能夠好好思考本質與價值本身之上,除了能更清楚的感受體驗中的脈絡,在面對生活或工作中的事件時,也能更為客觀的去頗析事件的本質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高敏感與豐富的情緒能讓你探索的更廣,但也有可能讓你鑽入死胡同,在感受周遭的同時,也別忘了回頭看看自己,良好的情緒管理不只是生活視野的延伸,也是在人生路上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的基石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感謝Henry前輩指點跟分享,讓我知道了觀察的力量這本書,也想起來先前上課的內容,課上了沒有實際使用真的很容易忘記,書的部分待日後細讀再來分享,感謝各位收看。
希望各位設計夥伴們都能健健康康:)